【小說心得】大賞?這就是出版社的決定──《真人真事改編部》 初次閱讀心得(大雷)

 

 

 


作品名稱:《真人真事改編部》

作者:理想很遠

作品連結

前言



  看完這本小說,我個人浮現出一個感想:所以到底為什麼要考驗我?

  這篇會有劇透,在意的人請自行離開。

  劇透的原因是我沒有很推薦這本書,而為了要傳達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直接劇透比較快。

  所以如果很喜歡這部作品的人,可以先離開了。
 

《一九八四》



  如果有在關注文壇,應該知道大名鼎鼎的反烏托邦三部曲。

  不過今天沒有要聊這本。只是這本書的想法與概念應該是出自於這本書──我個人沒有實際看過這本書,但有聽YT上的說書說過。

  因為我完全沒有看簡介就直接看,所以一開始還沒有跟《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連接起來,所以還很擔心這是不是我所熟悉的類型。是之後看到那句:「一個讓他看起來,不是自殺的故事」,讓我瞬間茅塞頓開。

  甚麼啊,《虛構推理》嘛,這我很熟。

  當然之後發現其實更像是《一九八四》,這就是一個出了點意外的小插曲。


  這邊簡單介紹一下「真理部」。在《一九八四》這本小說中很有趣的一點是:這些機關部門的名字,其實實際上與他們在做的事情正好相反。

  所以真理部其實是在捏造現實,可以簡單理解是在製造假新聞,而且是合法不用被罰三百萬的工作──這以我們所熟知的話來說因為有點怕被查水表,所以就不說了,懂得都懂。

  這邊我先把作品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虛構一個是現實。


  虛構的部分代表著作者所建立的「城市」,也就是最基本的世界觀設定。所有反烏托邦作品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構築出一個「烏托邦」──以中文來說請直接理解成「桃花源」。我有去查,這篇剛好躲過被砍的命運,所以應該都知道吧。

  抱歉,忍不住XD

  我覺得作者並沒有構築起所謂的「烏托邦」。當然沒有構築就沒有構築,一個轉彎走「藉著故事想批判甚麼」的路線也可以。但我覺得在沒有架構起烏托邦的前提下,作者所建造的類似於真理部的「部門」,沒有甚麼說服力。

  以第一個案件來說。要將自殺偽裝成非自殺,這邊給出的解釋是:「自殺效應」。因為短時間太多人自殺了所以要管控新聞報導上自殺的案件。

  至於什麼是自殺效應?簡單理解就是當媒體報導自殺事件,自殺率可能會提高。當然這目前沒有科學根據證明兩者有關連,所以請不要太過認真。另外我這邊是簡單聊,詳情麻煩請跑一趟維基百科,我連結附給各位了。

  當然我有意見得並非是作者使用這麼個沒有科學證實的理由。而是主角等人所編的「故事」──前期提要先忽略不談、中間過程與討論我覺得合理也先跳過。

  從原本的跳樓自殺變成是在練習垂直馬拉松時不小心意外墜落。

  我看到時第一個感想是:「認真的嗎?」

  書中也有提到,為了讓這篇文章很像「真實的」,所以是會偽造人家的社群發文。也就是會發一些像是「我要參加垂直馬拉松!」、「努力練習!」之類的文章。

  但問題是偽造了,然後呢?或許可以將整體輿論往這個方向去帶,但這個故事真的就完美無缺嗎?雖然的確可以把一起自殺案件凹成意外事故沒錯,但事情就到此為止嗎?

  那麼死者的家人跟朋友呢?或者有知道他要自殺的人?另外墜落下來的那棟大樓呢?雖然在假新聞中是說人是偷偷溜進去所以才會發生意外,但出事了總要討論有沒有責任吧?

  當然若說目的是達成了自然是達成了,但事情或許沒有這麼輕易結束。

  這是我覺得部門成立沒有什麼說服力的原因。一來是虛構的故事說不上完美無瑕,二來是思考的點明顯不夠深刻。

  當然主因是這個做法本來就沒辦法適用於現代。



  那麼現實層面呢?

  作品是設定在「H城」。我一開始以為只是個稱呼,很多小說都會用A市、T大等詞彙去寫,但後來我去查了作者的出生地,這才恍然大悟H城是指哪裡。

  應該不是只有我不知道這是指哪裡吧?我就想說奇怪怎麼會有像是電郵之類雖然看得懂但台灣很少人用的詞彙。

  那這邊我只想表達文化差異是有的。所以或許上面我提到的部分可能就是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誤會。

  但我覺得我不是H城的人,所以對於作者小說中的世界觀背景,其實感到非常陌生。



  所以對我來說,現實層面因為不是當地人,所以感到陌生;就算當虛構來看,也感覺設定上不夠嚴謹,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當然這部分或許只是槽點,缺點可能算也可能不算,看個人看法。



  我個人覺得是缺點。因為很明顯「部門」應該是虛構的內容、H城是現實存在的。只是虛構的部門做得事情有點不符合版本,導致難以想像H城有真實存在的依據。

  現實既沒有因為虛構而變得有趣;虛構也沒有因為現實而掩蓋掉本身不足之處。現實與虛構之間,反而產生了更多解釋不了的問題。

  我感覺可能是作者看到真理部後覺得有趣,所以挑了自己出生地H城。但真理部之所以能存在並不局限於只有真理部,同時那時候對於輿論的控管對於現代來說相對簡單。採用相同的策略會顯得看起來沒什麼說服力。

  不過我不是H城的人,所以很多價值觀可能就不一樣,所以有錯請見諒──話說這不是台灣小說的得獎作嗎?為甚麼我看到最後卻發現自己不能完全用自己作為台灣人的價值觀去看啊?

掛羊頭賣狗肉



  接下來說說作者想藉著這篇故事想闡釋的道理。

  要我形容大概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但與你我知道的意思有微妙的不同。

  看著看著會希望作者能選一邊的作品。



  一方面是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除了自殺外還有提到無家者。

  更不用說在做假新聞的「部門」本身的是非對錯,也很耐人尋味。

  怎麼想都是會讓人發人深省且非常有意思的題材,想怎麼發揮都可以。



  另一方面是誰在寫這些假新聞?當然是一群沒有名氣的小說家囉。

  所以能看到作者借角色之口對於小說或者說現今文學發表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被作者的感慨產生共鳴。



  但為什麼這兩者看起來還不錯的要素,我卻覺得不好呢?

  首先社會議題幾乎是輕描淡寫提到,沒有很深入的去討論;假新聞的對錯也沒有正反雙方激烈的辯論。

  像是後來編輯被無家者殺死。如果說當時沒有寫假新聞,或許就能透過輿論施壓政府去解決,悲劇就不會發生——這麼好的題材直接被浪費了。



  那如果聊文學呢?抱歉也不行。

  因為我看到一半沒有用google搜尋,作者的角角者只有一篇文章,所以我很理所當然的認為這部分其實就是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要說錯其實也不算錯,但就是每一段都像是迴力鏢重重打在作者臉上。

  就好像「千里馬常有,伯樂難尋」這句話,但偏偏作者給我的感覺就不是千里馬,她說這句話迴力鏢就飛回來了——在找伯樂之前,還是該先努力成千里馬吧。

  而且作者還很有自信——當然有自信是好事。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文學與社會議題兩者之間相對獨立,所產生的割裂感導致作品的重點有點飄。

  看到最後與其說作者關心社會議題,但更多是對於自己得那麼多獎、出那麼多書卻沒辦法單純只靠寫作維生想抱怨幾句。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部我有點明白為什麼,還真不能怪別人。


  個人是覺得如果作者能選一邊的話,小說看上去會更有趣點。

  目前看起來就是想賣羊肉所以掛羊頭,但又想做狗肉專賣店所以菜單沒有羊——看起來就是有點四不像。

  舉例應該動保不會有意見吧?



  整體來說本身具備列出來會讓人覺得有趣的要素,但偏偏哪種都沒有寫好。

結尾



  簡單來說我不推薦這部作品。實際上我都雷成這樣了還會想看的,我也有點好奇XD

  幸好明年不打算寫比賽的心得,否則我大概真的會折壽。



  但老實說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出版社選這本。因為其實看得出概念還不錯,畢竟參考的作品是經典,所以要翻車很難。不足之處未來影視化有魔改機會,反正也沒人規定作者一定得是編劇。

  作為讀者我是不可能推這部。理由很簡單:因為很無聊。看到第四還第五章就開始在想還有多久才結束,閱讀的過程雖然沒什麼負回饋,但正回饋也不多。一來一往整體也沒留下什麼好的印象。

  像是如果男主漸漸接受假新聞,覺得有很多事情是「必要之惡」,雖然有違新聞倫理但卻是在做好事,而最後編輯被殺死來個反轉——怎麼想都更有趣啊。

  更不用說假新聞要把現實扳倒的作法總是不夠完美,建議去找智慧之神求助;對於社會議題最多就是提出來,更多的討論沒有。

  而作者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對於小說或文學這塊,又都可以拿這本書來打臉。雖然是名言佳句,但本身沒有相對應的能力,感覺只剩一張嘴跟滿滿的自信。



  最後留一句話吧:一本書要人拿起來,才有機會改變世界。

  這是本書不只出現一次的名言佳句,諷刺的是這部就是實例。



  打下這段話的我,解脫了!
※以上為初次閱讀心得,純屬個人心得
※實際內容因作者可能會修改而與心得會有出入,故僅完美適用於2023/12/27這天


延伸閱讀: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