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心得】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災難預言事務所》 初次閱讀心得(微雷)

 
 



作品名稱:《災難預言事務所》
 
作者:林庭毅
 
出版社:奇幻基地
 
 

前言

  一開始看到封面,還以為是科普向的書。沒想到竟然是以「台灣」、「天災」為主題的小說。

  這讓我想到有段時間以前的《天災對策室》。不過只是聯想,這篇心得不會拿兩者來比較──其實要也是可以,但我不想。

  原因喔?一方面是我覺得兩本書實力差距過於明顯,另一方面是類型不同。真要比大概是血流成河吧。

  啊,是兩敗俱傷的那種。所以我們還是跳過吧XD



  然後我覺得稍微調整下我的心得方針,那就是我不推薦的作品會盡情劇透好解釋我個人的想法。但一些比較重要的伏筆我會跳過,如果介意可以自行離開,然後遇到這本書就躲。

  畢竟是我不推薦的作品。
 

奇幻?科幻?


  看這本小說給我最大的困擾,大概就是到底是屬於甚麼類型的小說吧。

  預言本身屬於奇幻的範疇,但後來又有出現像是AI的高科技。

  當然這部分我覺得還好,畢竟咱也算是半個理科生,平時又很愛看奇幻作品,不管是什麼類型我都看。

  我個人覺得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好像很有趣的開頭,但實際上總是比預期更無聊一點。

 
  像是男主的好友死之後變成了鬼魂,而鬼魂擁有超越普通人類的力量。可以簡單理解成類似Siri那種感覺。但不同的地方是鬼魂有只能說謊話的限制,只要一說實話就會消失,可以簡單理解成洩露天機所以受到懲罰的感覺。

  這種只能說謊話的設定,其實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可以說只能說實話。看到的時候我還挺期待作者會如何運用這個設定,如果認真去寫可以去寫出一個非常燒腦、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可以用假消失的手法去欺騙讀者,到最後一口氣翻轉來做超展開。

  可以說是有近乎無限可能的玩法。

  但作者實際的運用上比想像中還要更無聊一點。我覺得鬼魂實際的作用有點像是量表滿了叫他們跳出來發動支援攻擊的感覺。我覺得很多時候這個設定過於邊緣,遇到事情幾乎不會想到他們,只在關鍵時刻才會跳出來,看到最後都有種「這設定其實就是機械降神,只是我先提早告訴你」的感覺。


  除此之外科幻的部分就是AI機器。是一台透過演算法去推論何處會發生天災的機器,而重要的是這儀器還有「製造天災」的功能。

  故事主要就是圍繞在這部分展開。

  科幻的部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就使用AI技術這點感覺還挺有想法,不過一些原理之類的作者可能不是專業的所以選擇簡單跳過。所以不用擔心這本書不是教科書,還是停留在小說的範圍。

  咦?製造天災?這算是奇幻的範疇吧?

  老實說我一開始看到覺得也是,但後來劇情會揭露這其實是人為的陰謀。大概就是既然儀器預言會發生災難,那我就真的要讓這件事情發生。

  就說這本書其實各方面都比預期更無聊一點XD

 


懸疑?推理?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完全不帶腦子看的──當然如果我只這麼說,估計又會有人玻璃心碎,還是解釋下吧。

  個人感覺作者似乎專長更偏向是這種帶點一點點推理的懸疑小說。會說似乎是因為我用猜的。

  請吐槽我為甚麼我看完這本書還要用這麼曖昧、不確定的詞語。

  因為我覺得這方面與上面有同樣的問題。就是給一個感覺很有趣的開頭但實際情況卻比預期還無聊。


  我寫心得的時候甚至會認為是自己把期望放得太高了。不過這點我覺得因人而異吧。

  我覺得比較特別的地方應該是,這作品本身是帶有一點解謎環節的。不過這個解謎環節我個人很想說:到底有誰會把自己家改造成密室啊!真想不到看個小說還能玩密室逃脫,還真有趣XD

  解謎的部分與我熟知的推理小說不同,應該可以用像是《孤島的來訪者》這種給「給讀者的挑戰書」來做比較。本作的推理解謎環節,基本上有點在考驗讀者自己的知識量。很多東西其實都不會預先給讀者知道、甚至有些地方給我的感覺有「作者說了算」的傾向,很多時候我都是處在「我就靜靜看作者表演」的狀態。

  我覺得相比起那種要讀者一起推理的作品,本作的推理環節會更偏向是雲通關的感覺──就看男主解謎就好。

  這部分就因人而異吧。我個人是還可以接受。


 

  懸疑部分我覺得就差強人意。雖然說作者可能很想營造出「過去到底發生什麼事?」、「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感覺,但我個人覺得就真的只是點到為止。要問我會不會好奇?抱歉,不會。

  像是男主不是身邊有鬼魂嗎?而這些鬼魂其實是被他害死的,因為意外間接害死的那種,而這點一開始就演了。而這些鬼魂為什麼會變成鬼魂在他身邊呢?是有什麼特別用意嗎?

  這些裡應該是要讀者會去在意的部分,但我很老實說除非是像我這樣刻意挑出來講,否則根本感覺不出來這部分很重要,應該說不是重點。


  簡單來說無論是對於推理還是懸疑的部分,應該都是作者擅長的領域?我不大確定,猜的。

  我覺得2023年都快要過了,還不清楚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版本有很多專精的怪物存在、有這麼多有趣的作品,只有這種水平我真心覺得只能感慨:「大人,時代變了啊」。

  玻璃心碎了嗎?應該還好吧?

 


警世

  寫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想問:那麼這本書的重點呢?

  那我想應該就是警世這點吧。作者感覺是想藉著這本書來提醒台灣人,我們生活的環境可一點都不安全。

  對於看完整本書後,我個人的感想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如果要說有沒有警世效果,老實說有但我覺得只是將很多人暫時忽略的問題給提出來而已。為什麼暫時忽略?這是一個不算哲學的哲學問題:假如說一個人明天就餓死了,那他會在意一個星期後會導致世界滅亡的火山爆發?

  懂我的意思吧?我覺得不是大家不在意,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導致我們選擇了暫時擱置這些問題。

  不如認真說我覺得這問題好像真說給我們這種平民老百姓聽了也不能做什麼,採取行動好像也只會徒增不必要的恐慌。

  該怎麼說呢,我覺得作者也很為難吧。畢竟如果寫得很嚴重就是製造恐慌,但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又沒有效果。

  我個人是覺得或許比起警告世人台灣即將要面對的災難,不如多放一點「如果遇到了我們該怎麼做」之類的訊息或許還比較好一點。

  當然如果真要警告也不是不行。但引用的數據、論文、面臨的隱憂、台灣沒有準備好是哪部分沒有準備好?不然看了整本書我比較有體悟的就只有這句:台灣歷經幾年的疫情,還有心力去面對不知何時發生的天災嗎?

  對我來說比較有感的就這一句話。當然原文是不是這樣我忘了,畢竟書不在我手上,憑印象寫的,而且應該是半個月前的。


  當然如果作者是想透過這本書引起讀者的思考,那我只能說成功一半一半吧。

  我的確是開始思考,但我思考後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這點肯定沒有達成作者的預期吧?

 


結尾

  認真要說的話我個人是覺得這本書是縫合怪。
  
  感覺什麼都有但什麼都沒有。至少我會期待這些要素彼此可以激發出更好的火花。

  如果要說小說有趣嗎?老實說我覺得不動腦子看感覺還行,但是否帶腦子看會感覺更有趣……這我不知道XD

  只能說作者運氣也算不好,剛好我接觸他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看過之後我應該不會主動去看他的作品,當然要重讀意願也很低。我個人在看之前是對他之前的那本《我在犯罪組織當編劇》很感興趣,但看過這本後直接滅火。
 
  所以簡單收個尾。

  個人是覺得這是本開高走低的作品。它有著讓人感覺很有趣的開頭,但很可惜當所有底牌攤在桌上時,實際情況卻比預期更無聊。我是覺得小說的前期採用稍微誇張的非現實風格,像是鬼魂、能準確預知災難的機器,但最後作者卻選擇想要讓所有事情都符合我們所熟知的「常理」,開始用非怪力亂神的方式去解釋所有的一切誇張之處。

  什麼都有但什麼都構不成我認為能推薦給所有人的點。


  看到最後與其說是生氣,不如說是無奈與無言吧。感覺如果作者覺得這樣的作品很好,那我做為讀者,還是沒有花錢買書的讀者,還是不要說太多好了。

  發篇文章記錄自己看過這本書。
 

※以上為初次閱讀心得,純屬個人心得
※封面引用自讀墨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