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心得】好看但是不完美的爭議作──《風暴之子》二次閱讀心得





前言
 
因為目前在寫的東西有點小卡關,就來轉換下心情吧。
 
於是乎就來寫寫這部爭議作。
 
我稍微解釋為甚麼我會說這是部「爭議作」。
 
首先我認為小說是好看的,但出版社與作者給它貼上的標籤,讓它成了本雷作。
 

角色
 
我覺得登場的角色有很多,一個也記不住。
 
不過我覺得應該澄清一點:我認為主角以及不重要的角色區分的很分明,但我會這麼說是另有含意。
 
如果說角色個性鮮明,莫非就代表這個角色記憶點很高嗎?這個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是吧,那我舉個特殊的例子。
 
假設有名角色的個性寫說是「中二病傲嬌青梅竹馬」,這個個性令人印象點很深對吧?那假設這個人的戲份只有「自我介紹」呢?請問這樣算是記憶點印象深刻嗎?
 
是印象很深刻但整本小說只出現一個場景要說服我這個人很重要,我想誰也不會信服吧。
 
而且,如果這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的點僅止於「自我介紹」,因為自我介紹而被人記得,真的是作者所期望的嗎?
 
就好比說你在新環境自我介紹時不小心咬到舌頭,然後所有人的印象就停留在「你咬到舌頭」的這件事情上會開心嗎?
 
 
若說是個性有特色的人,這部要多少是有多少,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給他們能表現的舞台。
 
這就是為甚麼我會說「一個角色都記不住」的主因。
 

設定
 
 
別得不談我就談談「信仰」這點。
 
我認為設定最雷的地方應該出自於信仰。
 
我想問問各位,所謂的「信仰」是甚麼呢?
 
只要有一個「相信」的神明,就代表一個信仰了嗎?
 
那麼,因為某些小孩子相信有聖誕老人,所以「聖誕老人」是一種信仰──是嗎?
 
我覺得並非如此,正因為「相信」所以才要「做甚麼」。這兩件事情缺一不可。
 
如果只相信聖誕老人是存在著,可是孩子不會因此拿到禮物、不會因此當個乖孩子、所有事情都不會有所影響。對小孩子而言,聖誕老人就是每年聖誕節會在蛋糕店前面賣蛋糕的大叔──請問,這樣與「不相信」聖誕老人的小孩子,有甚麼區別?
 
如果信仰是這樣子,為什麼要「相信」?
 
 
我就說到這裡,剩下自行領悟吧。
 

劇情
 
簡單來說就是把能拆成「上下兩集」的作品硬寫進同一集。
 
好看是好看,但我總有種「好像很多橋段是不必要的嘛」的感覺。
 
然後是雙主線,這點我不想解釋了。
 
 
我稍微說說我看這部小說的心情:
 
 
前期:哇嗚!(對序章感到驚嘆)
 
前中期:這可以拿去拍電影了吧!(繼續讚嘆)
 
中期:哦,好喔。(看到了序章伏筆揭示)
 
中後期:咦?會出第二集嗎?(對進度條感到擔心)
 
後期:......呃?(對於結尾的錯愕感)
 
 
大概就這樣。
 
如果要我直觀的解釋為甚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應該是作者太貪心吧。
 
為甚麼我會覺得雙主線的小說不好?是因為一本書的篇幅就那麼多、字數限制直接擺在那邊。這就跟指考考試時在相同時間下同時考國文跟英文同樣意思,一科可能時間都不夠了還要同時考兩科,根本是天才才能辦到的事情。
 
整體而言呢,我會覺得可惜吧。
 

結論
 
我不會稱讚這部作品「考據很詳細」、「所有事情經過充分考據」之類的話語,因為我認為這只不過是做到「最基本的部分」。
 
作者的期望是「能藉由此本小說激發對台灣史前文化好奇的火種」,這我覺得也是出版社想要塑造的形象。
 
但我真心覺得後記寫的東西才真正會讓人對「台灣史前文化」感到好奇。
 
我就說貼上的標籤是個極大的雷點吧。
 
如果說作者沒有這層期望,那麼小說本身就是個「看不出是引用了哪個時代」的奇幻小說,感覺起來會覺得是個架空世界,因為設定並沒有很完善,大概就小細節沒用好的那種。
 
 
簡單來說,是個挺有爭議的作品。
 
整本書的確很好看,但我只能用「好看」來形容。我沒辦法說出個具體的細節,因為這就只是單純的個人觀感,沒有任何理由能夠解釋,如果被問的話我會被問倒。
 
我認為爭議的地方就是如此,即使有過多的缺點明擺在眼前、即使沒有任何一條優點能夠壓過,我仍然不能說這部作品寫的很糟糕或是很爛。
 
劇情有問題,沒錯;設定有問題,沒錯;角色有問題,沒錯。
 
幾乎各方面都有問題,這本書絕對不是甚麼非常完美的書,是那種如果清一色給好評我是會懷疑的那種。以遊戲評論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褒貶不一」或是「大多好評」。
 
但是我覺得很多的「缺點」都出自於這本書所塑造的「印象」。
 
怎麼說呢,我覺得作者「有能力把這部寫好」,但很可惜她沒抓到正確的方向。
 
大概就是類魂遊戲初次遊玩就選地獄難度空裝還想無損血不吃補不讀檔通關的感覺吧。
 
 
「卑南文化人部落對抗天災的奇幻故事」──作者在後記中表示小說主旨是這個,我覺得可以試著去思考看看,所寫下的故事是否有符合這個主旨呢?


※2024/3/18補充:
其實要簡單說就一句話:自從走出主角在的村子後就會感覺劇情也點趕,到了第二個村子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迫於字數限制的壓力,所以寫得有點趕、有點急,最後更是有爛尾的嫌疑。

如果以我現在(2024年)的眼光看這部,其實也就是台灣正常發揮。也沒有想要開地圖炮的意思但我的確見過不少台灣的作品前期很精采但後期卻追不上開頭的作品。

就這樣吧XD

順帶補充一句:「卑南文化」與「卑南族」並無關係。對於以卑南文化做為題材所寫出的作品,我還是在看過後去查資料才知道兩者完全沒有關係。記得幾年前也有人寫推薦的心得文有搞錯這點,說來是有點好笑又無語。
 

※以上為二次閱讀心得,如有錯誤請多包涵。
※封面引用自讀墨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