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八尺門的辯護人》
前言
圖書館找到的書,雖然還沒有看完,但我覺得優缺點我都大概掌握,要寫一篇無雷的心得是綽綽有餘。
剛剛去查才發現原來已經是一年多前出版的作品?這我倒是沒有想到,我只記得之前翻拍的影集好像討論度蠻高的XD
基本上這篇文章不會寫什麼很新奇的論點,就隨便看看就好──也可以理解成咱太早起床,讓大腦開機寫出的文章。
案件
因為最近我很喜歡在YT上看那種講解台灣發生過的重大案件,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難免會有些親切感。
一起兇手狠心將一家三口滅門的慘案,背後又有甚麼樣的故事?究竟兇手是冷血殺手,還是其實另有隱情?
這怎麼看都覺得很像YT影片上會出現的題材XD
而本作的案件的確也有原型,不過我不打算展開來聊──畢竟網路隨便查都有,就不洗稿了,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我讀後的感覺是覺得如果單就案件本身的話,其實稍嫌沒有那麼有趣──雖然面對凶殺案我用「有趣」這個詞彙有點怪怪的,但應該知道我是指小說的「娛樂性」。
相比起那些整理好的節目文案,我會更偏向這本書是一篇「尚未整理過的筆記」。就像是福爾摩斯身邊的華生醫生隨手記下的筆記。
其實單論「案件」本身,我是覺得還挺有趣的。因為本身發生這樣的滅門慘案,以我們現在的社會輿論來看,絕對會有要殺人償命的風聲出現,也就是死刑。
但是人好好的為什麼要殺人?還殺了三個人,就連年僅兩歲的女兒都不放過。這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冷血的人嗎?還是說這整起事件的背後,其實並不單純?
故事圍繞在這點展開,我覺得本身是蠻有意思的。
死刑議題
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我覺得比較主要的就是:死刑。
一個人殺死了一家三口。這樣能震驚社會的慘案,不判死刑真的說不過去。
但男主的立場是廢死,所以他會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幫這名兇嫌能夠逃過一死。
所以對於死刑的探討,我覺得這是整本書還挺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像是我們時常聽到的「有教化可能」,但這究竟是有科學依據,還是偽科學?這個質問讓我彷彿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這邊先不談論我對於死刑的看法,因為這也不是重點XD
重點是作者的背景,據介紹他曾經擔任過律師,所以可想而知他對於「法律」、「法官」、「死刑」的看法,肯定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見解,會有與我這種守法但不知法的普通老百姓不同角度的想法;偶爾穿插的法律知識也有科普的意味,偶爾能夠學到對我來說是陌生領域的新知識。
所以在這部份上,是我覺得整本小說最大的「樂趣」所在。
在開庭的時候我甚至回憶起在玩《逆轉裁判》的時候,那感覺怎麼能這麼像啊XD只是沒有那麼誇張──雖然說仔細一想好像也是齁,就是句廢話。
所以在法律、死刑議題,或者是法庭上的攻防──這幾個點都是我覺得無可挑剔的點。尤其是法律知識的科普這塊上,雖然因為是作者專業出身所以在用詞與用語上會有些「專業」,直白來說就是對普通人來說有點「硬」。不過配合作者的文字以及不時出現的註解,倒不會有讀了之後會感覺好像剛啃了一本教科書等下要上考場考試的感覺。
小說並非絕佳載體
既然我上面已經有提到這小說有趣的地方,那我必須來說說「不有趣」的地方了。
雖然最後有沒有判死刑我還不知道,因為我還沒看到那裡,但我覺得我下這個判斷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要說小說好看嗎?我是覺得它的確有不少亮點,要說好看是很好看。但我必須老實說我的閱讀體驗並沒有實際上我所預期的那麼好。
主要原因是作者對於「情感層面」的描寫我目前想不出婉轉的形容詞來形容,但若要我找出比他寫得還糟糕的,我暫時想不出有誰──直白來說:我覺得它在描寫情感這方面,可以說是毀性的糟糕。
當然這邊多少有點誇張的成分。不過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我不時都要去猜測這人的情緒,而且這份猜測幾乎可以說到了「腦補」的程度。而偏偏劇情很多地方很吃讀者對於角色的「理解」,情感的變化這些我個人覺得應該是重點,但卻連基本卻都沒有做到。
我看到最後,甚至是想要寫這篇文章都是因為看到累了想休息一下。用我的原話來說就是:我只是想看你們不要讓法官判人死刑,不是看你們搞婚外情還是三角戀的。
這些過於「娛樂性」的東西加在這本小說上,對我來說是扣分的。因為情感表達不充分,或許這幾段劇情是有其特殊用意在,但在明白作者的用意前,我就先被這些劇情搞得頭很痛。
其次是有很多段劇情我都覺得有點搞不清楚作者想表達甚麼。少部分是上面提到的情感描寫的部分;絕大部分是作者的意圖過於坦承,感覺作者就是要在這段闡述他的「想法」,那他就花這整段在聊這一塊,但有時候看不出上下文的關聯性有產生一點點割裂感。
所以……對,所以我覺得劇情讀起來並不緊湊。
看網路上的心得有人寫說很緊湊,老實說我是同意的。
矛盾了?呵呵,我覺得是挺矛盾的。
因為很多這些所謂作者的想法,其實大概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是有時候我希望不要打斷我的注意力。
所以雖然我只看過小說、雖然我還沒有看完。但我覺得影集會更好。
雖然我對編劇、劇本這塊不熟,但我可以很明顯感覺到作者寫出的小說,如果改編成電視影集可能會更好看。很多段劇情如果以小說來說看起來可能會怪怪的,但換成電視劇應該會好很多。
雖然這麼說有點通靈,但我強烈懷疑作者在寫小說時腦中的畫面應該都是在想要怎麼拍成電視劇才對。
所以去看電視劇吧,覺得喜歡再回來看小說,我覺得是個好選擇。
結尾
最後做個收尾。雖然說我覺得看電視劇會比較好,但還是做個簡單對於小說的推薦吧。
就看對於法律、廢死議題會不會感冒,如果會的話,建議遠離,連電視劇可能也不要看會比較好。
一方面是這部分就是作者描寫的重點,另一個方面是我覺得如果覺得談論這些議題覺得有趣的話,那我上面提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無視。
至少對我來說就是不大能接受貴圈真亂的部分。其他部分我覺得還不到無法接受的程度。
※2024/01/18補充:
過了那麼久,趁搬家來補充對於看完之後的感想。
我個人的喜好還是偏向於透過留白的形式交給讀者去解讀、去思考。所以像小說最後公開人家是「未成年」的作法在我這裡扣了非常多的分數。
我覺得這一步棋有點太刻意了。應該說在前面都是能拿來辯論的題目本身並沒有真正的對錯。或者說並非沒辦法如此斷定是對或者是錯誤的情況,但最後這一步棋一打出,給我的感覺其實是破壞了前面塑造那麼好的正反方對立。
原本以為作者很認真想討論,縱使他的立場是廢死,但還是看得出來有想要讓讀者思考的部分。
至於最後剩下甚麼?或許是與作者之間的認同感吧。
我是覺得挺可惜的。扣除一些小說的問題,整體就給不推薦吧。如果真要看,電視劇應該是個好選擇──但若是沒有機緣的話,就算了也無所謂。
以上,結束。
推薦Tags
廢死(不推薦):
就這個標籤。我覺得作者的立場就是站在廢死那邊,所以作品中有那個氛圍我覺得在所難免,但我覺得作品有點本末倒置了。
我覺得一定會有不少人是有理性也是想聽聽與自己不同的想法,無論是好奇還是想要了解。但這本書對於這樣的人所能提供的論點,著實有限。當然若要說能不能學到什麼,我覺得「有無教化可能」這個觀點就挺有趣的。但若要以此書拿去當辯論的參考資料,我是覺得無法成為很有力的武器啦。
當然小說本身的問題也有,所以我二分法給不推薦。
要看可以,但不要太期待。
※以上為初次閱讀心得,純屬個人心得
※封面引用自讀墨
0 留言